上世纪70年代,四川广安有一个典型的农家院落,村里人习惯称它为“邓家老院子”。这个院子位于川东地区,和当地其他的院落一样,保持着朴素和大气的风格。院子里住着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
老人身材并不高大,虽然已年过70,但身体仍然非常硬朗,精神抖擞。平日里,他常常拄着一根拐杖,穿梭在院子里,一会儿整理这,一会儿收拾那。得益于他细心的打理,整个院落一直保持得整洁如新。
每当天气晴朗,老人还会出门散步,走到田间地头,看看周围的情况。有时,路上遇到些可以再利用的废品,他便捡回家中。等积攒了一些废品后,他会把它们送到回收站去换些零钱。渐渐地,村里的人都熟悉了他,每当见到他,他们总是会笑着问一句:“缺钱用啊?”而老人则会立刻用四川话风趣地回应:“邓小平给我寄了钱的!”
展开剩余76%这位老人名叫淡以兴,他是邓小平的亲舅舅。邓小平的出生地正是在这座“邓家老院子”,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岁月。虽然岁月流转,许多往事已被时光带走,但每当老一辈的人提起淡以兴,他们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甚至说:“邓家老院子里走出来的人,都是不简单的!”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邓小平和他的舅舅淡以兴之间的往事。我们将一一解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淡以兴为邓小平做了些什么?
2. 在建国后的岁月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个舅舅的?
3. 为什么邓小平在15岁离开广安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他究竟顾虑的是什么?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的牌坊村。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对这个长子寄予厚望,按照家族的传统,给他取名为“邓先圣”。
在邓先圣小时候,家里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邓绍昌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是当地有文化的少数人之一,做过教师,也曾参与革命活动。但由于不愿与当时的上级勾结,他被免职,并不得不前往重庆避祸。
自那时起,邓家日渐贫困,邓小平与兄弟姐妹们只得跟随母亲生活。邓小平的母亲姓淡,家境较好,她虽是旧式妇人,却极具能力,外界都赞她为贤妻良母。淡氏非常宠爱自己的长子邓小平,并时常为他找伴儿玩。正巧,淡氏家里最小的弟弟淡以兴还不到两岁,母亲便把弟弟常带到邓家,邓小平和舅舅的感情由此深厚。
从私塾到小学,再到放牛摸鱼,邓小平和淡以兴形影不离,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淡以兴还见证了邓小平改名的故事。
当邓小平五岁时,私塾先生认为“邓先圣”这个名字不够合适,便建议他改名为“邓希贤”,寓意未来能成为贤人。邓小平很高兴接受了这个建议,直到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出于安全原因,最终改名为邓小平。
这段时光,邓小平和舅舅淡以兴一起度过。直到邓小平上初中时,淡以兴被家人要求回家继承家业,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尽管如此,淡以兴总会抽空去找外甥玩,他最喜欢听邓小平讲课本上那些自己未曾了解的知识。
1918年,14岁的邓小平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广安县立中学。在当时,能够考上县中是件值得骄傲的事。邓小平的母亲淡氏为此十分高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封来自邓绍昌的信,催促邓小平去重庆,准备进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以便将来去法国留学。
这是邓小平命运的一次转折,正是因为留学法国,他才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后来与他们共同走上了革命道路。然而,当时淡氏并不赞同让邓小平去法国,她舍不得自己的儿子独自承受那份苦。最终,在邓绍昌和邓小平的坚持下,淡氏同意了。
离开时,邓小平的父母担忧他的生活费,最后只能卖掉家里的土地,才勉强凑齐了300块大洋的旅费。淡家人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积蓄支持邓小平,而淡以兴作为舅舅,也给予了巨大帮助。他甚至把自己的一部分家产卖掉,筹集资金帮助邓小平的留学之路。
发布于:天津市忠琦配资-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网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