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时期,六机部在云南地区布局了三家重要工厂,分别是国营西南长征机械厂、国营西南胜利机械厂和国营西南红云厂,简称“云三厂”。这三家工厂后来成为云南航天工业的中坚力量。本文重点介绍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土官镇塘北冲村的国营西南长征机械厂。
长征机械厂始建于1969年,作为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工程之一,由长春、太原等地援建,代号5042,主要承担导弹及其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任务。导弹在当时属于尖端高科技武器,代表着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这个隐秘的山谷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人才精英,为充实科研力量,工厂还从全国各大高校招收优秀大学生支持三线建设。
除了科研骨干外,长征机械厂还拥有一支政治觉悟高、意志坚定、吃苦耐劳的生产队伍。为了保持队伍的革命纯洁性,职工中大多数是转业军人,还有部分来自民工营的积极分子和少数昆明本地的知识青年。这个小山沟汇聚了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语言、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各异,却在这里融合成独特的三线文化氛围。
展开剩余75%三线厂区生活区如同一个封闭的微型社会,甚至可称作山区中的小王国。这里实行严格的安保制度,外界对内部情况知之甚少,而厂内人员也极少与外界联系,令这片山区小王国充满神秘感。生活区内配备有满足职工日常生活需求的商店,供职工子女学习的子弟学校,以及为职工和家属提供餐饮的伙食团,甚至还有专门用于与家属通信的信箱。
据传,当年职工的伙食条件相当优越,每位职工每月可领取1斤肉票,家属和子女则可获得半斤肉票。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吃上猪肉是许多农村家庭难以实现的梦想。附近村民每逢伙食团做饭时间,总会到厂区附近徘徊,只为嗅到饭菜中飘出的肉香。然而,严密的安保制度使得伙食团外围墙常常挤满村民却无法进入。
1978年,云三厂整体划归八机部管理,云南也成立了云南八机局。进入8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军用订单逐步减少,国家开始推行三线产业结构调整,倡导军转民、民养军。长征机械厂也在80年代初开始涉足民用领域,主要生产冰箱。其推出的“兰花”冰箱颇受市场欢迎。彼时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购买冰箱不仅需要凭票,还需排长队。兰花冰箱的成功使长征机械厂迈上新台阶,成为军民两用三线厂的典范。
长征厂职工不仅享有优厚的生活待遇,其医疗福利也堪称一流。厂医院建设完善,中央政府还派遣来自大型医院的知名医生入驻。厂长认为这些医生仍无法满足全体职工的医疗需求,曾专程派主要负责人赴北京、昆明等地的白求恩医科大学邀请医学专家来厂服务。长征厂医疗水平高超,甚至吸引了县城居民前来就医。
当时禄丰县的教育水平也因长征厂而提升不少。作为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普遍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即使在教师岗位紧缺时,也能从科技人员中抽调优秀人才授课。相比地方教育资源的不足,长征厂的子弟学校拥有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相互补充,教学质量远超当地普通学校。据传,子弟学校中有不少是县城及各乡镇干部子女。
1988年,三线产业再次经历深度调整,云三厂被取消建制,成立了云南航空总公司。90年代国家工业体制进一步调整,推进三线厂由军转民并迁出山区。长征厂响应中央号召,搬离偏僻山沟,进入城市发展。厂区生活区移交地方后,部分被改建成监狱,部分厂房被磷矿厂利用。但由于交通不便和地理位置偏远,多数建筑闲置,部分甚至出现破损和坍塌。
三线建设是一段特殊且保密的历史,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相关资料逐步解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段短暂而神秘的历史。之所以称其神秘,是因为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一辈几乎未曾公开谈论,退休后多守口如瓶,而第一代建设者多数已故,健在者也寥寥无几。对这群三线建设者,唯有深深致敬。
本文为记事性文稿,力求客观描述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感,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感谢广大读者的耐心阅读,恳请提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此为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发布于:天津市忠琦配资-配资操盘推荐网-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网上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